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PARTY BUILDING STUDY党建学习

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2021/06/02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42080

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也经受着时代考验。100年来,面对每一次考验,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政党都能经受住,并且不断用辉煌成就证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必然的。我们深知,能够带领一个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政党必然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但在被历史和人民选择、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之后,我们党为何能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不断经受住各种考验?

拥有坚定理想信念让我们党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什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理想、信念、主义、道路等,从来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和理论,而是指引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的精神指南。百年奋斗征程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感召和指引下,无论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任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党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人民奋勇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是因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日益壮大。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正是因为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才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坚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践行初心使命让我们党昂首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不息。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永不改变。正是因为始终践行初心使命,我们党不惧风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始终赢得民心、赢得时代,能够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回首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征途充满艰辛、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成果,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成果。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党以历史重任,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检验我们党能否永葆生机活力、永远走在前列。我们党深知,历史的选择最终是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的,必须始终践行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5日 13 版)

谱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这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深化对《讲话》重大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要求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中央战略部署上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与伟大时代同发展、与亿万人民齐奋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必将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年来,我们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各环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论文、进专著、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理论武装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领会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原创性贡献,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推出一批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党在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根据新的实践需要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我们要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在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坚持理论和实践相贯通,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力求思想上有新感悟、政治上有新升华、研究上有新进展,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拿出更多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进步。

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坚守人民立场,走出书斋,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

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讲话》提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讲话》发表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勇担使命,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完善基础学科,大力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建立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对外学术交流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愈益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不能形成中国特色,能不能影响世界,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这样的原创能力。“言必称希腊”,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这集中表现为理论研究不能很好地解读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我们必须强化主体意识,抓住原创这个关键,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实现“三大体系”整体性大发展、体系化大突破,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瞄准“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目标,在巩固前期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学科体系建设力度,尽快构建起一批反映时代发展趋势、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代表学科发展潮流、具有深厚基础的优势学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立足中国实际,推动重大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创新,在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把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作为着力点,主动设置议题,推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立场又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和标识性概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推出一大批重要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学术支持,也使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心系“国之大者”,围绕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始终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贴中央决策需求,推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储备性的高质量成果。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基础理论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切实提升应用对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把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作为智库建设的重点,加强与决策部门的互动交流,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更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理论的先进性、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

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讲话》发表以来,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升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发挥好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一套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要在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特点和趋势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现代化。特别是在科研管理体制、学术评价体系、成果考核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为“三大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解放科研生产力,激励学术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和惩戒机制,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建立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让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推动形成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坚持久久为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队伍建设上。在党中央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已经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面向未来,仍要坚持出高质量成果和出高水平人才并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0日 13 版)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伟大贡献。引领时代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征程中,我们党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一伟大跨越,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追求和伟大贡献。

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后面,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仿效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赶上时代最根本最紧要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夺取全国政权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赶上时代,就要让当代中国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一致,与社会历史进步的前进方向相统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相符合。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形势,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一伟大跨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最显著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从民族复兴高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维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现代化道路选择角度看,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引领时代,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善于谋势运势、营势用势,推动“两个大局”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变量,全力推进这一战略全局,全面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能有力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演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宏观环境,清醒认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运用好在我们一边的时与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乘势前行。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是在党领导下实现的伟大跨越,是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的实践成果。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在,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从党的建设角度来讲,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不仅要求更高,而且难度更大。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为引领时代汇聚强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

引领时代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后,必须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壮丽篇章。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占据时代制高点,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新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大跨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伟大跨越。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明晰了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是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将深刻改变世界面貌,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引领时代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13 版)


分享到: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